如何提升你的做事效率
本篇文章与网赚无关,但是与生活相关,看看还是不错的。
有位朋友在微博上给我写私信问说:
我大部分的时间不怎么上微博,所以这位朋友非常焦急的问了两次。
我看到之后想了想,就只回复了一句:我在,提升效率的问题我推荐你看下《零秒工作》这本书。
为什么川叔会不说答案,而只是让他去看书呢?
坦白说,不论是成年人,还是学生,我们有时候低效率是有各自的理由的。
我把这些理由分成了三类:
1、情绪原因
就是单纯的抵触,它的表现可能是拖延症,也可能是什么七七八八的各种各样的理由,这个我不知道,我如果只告诉你一个方法,但你不能解决原点的问题,一样白扯。
2、技术原因
这个很好解释,就是你会不会,是否熟练掌握,是否存在大量错误和返工,这些是需要经验以及你逐渐掌握要领获得的,你问我,我也没办法回答你。
3、沟通原因
很多人不是动手能力差,而是动手之前不思考不确认,有了一个想法就呼呼往前冲,最后想和领导确认的时候发现已经离题万里。
这三种原因有时候还容易形成一个奇怪的闭环,因为技术不太熟练,所以本来就做的慢,因为不敢沟通,导致更是离题万里,加班加点最后都白加了,领导不认可,自己觉得丢人,产生了情绪问题,厌烦工作,害怕工作,最后整天拖拉。
读书,不见得是一剂良药,但至少可以给你一点思考。
说实话,我们都是成年人,你发现自己有问题,你总要为自己的问题做点什么,那么这时候给你推荐一本对位、对症的书,或许比我一个劲和你叨逼叨管用。
那么川叔自己有没有提升效率的方式呢?
还真有。
但前提是你先把那三个问题解决的差不多了。
川叔给推荐的这本赤羽雄二的书《零秒工作》真的不是白推荐的。书里的前两章节就分析了低效的种种成因,接着就给出了如何提升效率的八个原则。
这八个原则川叔把它们概括为:整体把握、不要过细、掌握要领、良心循环、改善方法、凡事提前、先行一步、避免返工。
这里面有些看标题你都能猜到是讲什么的内容,那川叔就略过不说了。
是啊,什么先行一步、凡事提前,这不是废话么?用你说。
最后川叔结合自己的现状,提炼了最重要的三条:整体把握、不要过细以及掌握要领。
下面就和你说说我对这三点的理解。
提高效率的第一个原则:整体把握
书里给的第一个原则叫整体印象,但我猜很多人未必理解,不知道这是不是日语翻译的问题,所以我换成 了,整体把握。
什么意思呢?
其实就是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全局观。
这话听起来好像挺难的,可能有的小伙伴看到全局观、大局观啥的,都已经想逃走了。
前几天我们头马俱乐部的赵莹老师问我,她说,我特别佩服你,又写书,又写公众号,还能上班,现在还做演讲,还有七七八八的爱好,你这个时间都是从哪儿来的呀?我特别想问问你是怎么做时间管理的?
如果换成之前,我大概会说什么时间管理方法,我猜很多小伙伴也都看过很多类似的了,甚至川叔之前也分享过,比如做基本的时间账单记录,每日时间支出,找出自己最高效的黄金时间等等。
可这次我没这么说,我的回答是:
我觉得时间对每个人其实都是同等份额的,所以所谓的时间管理,奥义其实不在于如何记录时间、整理时间、甚至是使用碎片时间,我觉得其实的根本是在管理。
首先你要明白你要省出来时间做什么?为什么这么做?你希望达成什么目标?
然后你要去做这件事,你有什么可调动的资源,你遇到的阻力可能是什么?
那你有什么解决办法么?
说实话,既然大家的时间都是等量的。
那么你只有两个办法可以多出来时间,要么挤出来时间,原本四个小时的工作,你两个小时可以做完,那你就多出了两个小时。
要么就是让别人分担你的任务,你就多出来了时间。
所以你看,你要先有一个目标,而且这个目标带有强大的“启动意识”,在你看来你是下了很大决心去做的。
然后你自然会想办法去解决,你去做这件事的时间要从哪里来,接着才是去调动你的可用资源。
比如川叔有很多想做的事,我又在香港大学报了一个新的专业,企业教练与领导力,上这个学,你就是要投入时间的,那我为什么要上学?因为职业上升通道受阻,没有晋升空间了,短期之内不跳槽也不升值的话,为了防止自己懈怠,我就需要去读个书,顺便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。
除此之外我每周都还要去和朋友聚会、要读书、要运动、要和家人相聚,这些都是原本的时间支出,那加入了港大学习这个任务之后,我需要压缩原本的哪个?
那很可能是朋友聚会,这个频次可能会从原本的每周一次,变成一个月两次。
所以你看,管理什么?管理你在每个任务列项上的时间支出。
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最简单的全局观。
那么全局观和提升效率有什么关系呢?
当你接到任务,或者打算制定计划的时候,你考虑的架构越完整,就越容易落地和实现,反之,如果你只是停留在一开始的想法上面,你就肯定无法继续,这时候遇到情绪问题,就更难推进了。
看过川叔分享写书心得的朋友可能都知道,小川叔是用电子表格写作的。
那么如果我能知道这本书分了几个章节,每个章节包含了几篇文章,每篇文章都叫什么名字,关键词是什么,一句话概括出了什么故事的话,那你觉得这还很难么?
反之,如果我只是写了一个开头,边想边写,这书肯定写起来很难。
所以,遇到事情整体把握,你越能清楚描绘你的成果长什么样子,明白需要什么步骤,以及关键节点,那你越好完成。
再比如,你要写一份报告,接到任务后不要马上开始就写,你要先通盘把握并思考,这个报告是给谁看的?报告的目的是什么?大概是多少页或者是多少章节?报告目前你能想到的结构是什么?能不能列出基本的框架和目录?
这其实就是去执行的一个规划,也就是前期先建立框架或者大纲。
有了这个,事情就做成了一半。
如果用这个框架思路去和领导沟通,获得肯定后,再去细化,会很容易提升效率。
不过看这里你一定会有一个疑问就是,如何培养框架逻辑呢?
这里川叔推荐你看一下赤羽雄二的另外一本书《零秒思考》,算是他在麦肯锡这么多年养成的一个记录笔记的习惯,当然《零秒工作》这本书里也有简单的介绍,但如果你自认为是一个逻辑和框架思维比较差的朋友,不妨先从《零秒思考》开始看起。
差不多三周的培训就会让你形成基本的逻辑感。
提升效率的第二个原则是:不要过细
其实这点特别容易出问题的往往是在执行层出身的人。
上周六港大开学,老师做了一个破冰游戏,给大家一些卡片,让大家按照关键词去现场找人,并写上名字,说好了是看谁用时最短。
我们小组大家分了任务之后,其他的卡片都回来了,唯独有一张卡片没有回来,后来我就过去追那组的负责人,原来他们是在多写名字,因为他们觉得这样可以超额完成。
在职场里结果导向,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。
但有一点是一致的,就是完成度有时候比精细度更重要。
所以一些执行层会过多考虑细节、美化、额外这些事,但却往往容易忽略最关键的一些问题,比如截止时间、比如大的逻辑框架和衔接等。
当你发现有时候你在低效能的状态的时候,你不妨问问自己,是否自己只是徘徊在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或者是开头的部分,然后修改再修改呢?
是否是惧怕深入,或者害怕未知,或者是苛求完美,因此止步不前呢?
提升效率的第三个原则:掌握要领
很多工作其实工作的操作方法都很类似,所以你做了一些之后会形成经验。
有一些工作你没做过,但你有了框架思维之后,你会有大致的判断。
当你希望提升效率的时候,你势必要优化你原本的做法,看看原本的方法里还有哪些可提升的地方。
除此之外就是授权他人,但要如何授权呢?就要把你的任务说明确,你的指令要求越清楚,最后的效能才会更高。
如果我要做一个报告,列好了框架之后,我需要下属配合我的话。
我会先和下属沟通这个报告的目的和整体的目标,然后给到下属具体的指令,包括每个小结的结论,以及你需要辅助说明这个结论去搜集的一些论据,除此之外我会特别提示下属使用几号字,什么字体,什么标题字号,从而做到格式和我的统一,这样将来合并报告的时间才不会花时间去调整格式。
以上这三点就是我提升做事效率的小妙招。
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如何培养框架逻辑思维以及提升效能的方法,也可以购买赤羽雄二的这两本书。
不过还是那句老话,买了再多的书,要读、要学会记录,要把记录下来的用起来。
祝愿大家都能早日学会管理这个技巧,提升自己的效能。